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

初試Asics

早前買了一對Asics的Gel Quantum 360 Knit,我不是跑步愛好者,但對運動鞋所用的科技特別感興趣。一直覺得Asics的Gel中底很有趣,但大部份鞋款的款式不太對我胃口,一直沒機會嘗試,剛好看到這款外型還可以,就買了來試試。

穿了大約數星期的感覺是全掌外圍一圈的Gel緩震能力極強,而且有不錯的回彈力,比我以前的Nike Air Max 360甚至Adidas Ultra Boost還舒服。但我同時有一對鞋面一塊布過的Nike Free Flyknit,穿過這類一塊布過的knitted shoes,真的覺得普通運動鞋不夠舒適貼服 。

Asics (7936.JP)這3年都算多災多難,股價由2015年最高JPY3800跌到現在約JPY2000,跌走了接近一半市值。上月還提早投降,把2020年的銷售目標JPY7500億斬至5000億,營運利潤率目標從10%調至7%。而且在Asics最專業的馬拉松跑鞋,最近也被Nike的Zoom Vaporfly奪去不少眼球。連日本都有報道,在大學生馬拉松比賽中,連有Asics贊助的隊伍都在跑鞋上選擇了Nike Zoom Vaporfly,而該鞋款也成為最多選手穿的單一鞋款,Asics的壓力不少。

有趣的是另一方面,Adidas的股價是在2015年見底的,現在的股價比2015年初升了2倍。很多人認為Adidas的成功是他食正了所謂Athleisure的潮流,成功結合運動跟潮流,成為這波的大贏家。但為何是Adidas? 我跟一些朋友甚至投資界的專業人士討論,不少人認定Adidas純粹marketing做得好。無可否認Adidas在重塑品牌形象以及過去3年鞋款設計非常成功,但一句marketing做得好而且有明星著就可以取得如此大範圍的成功,真是當現今消費者傻仔? 我的hypothesis嘗試從科技的應用上去理解。


圖片來源: Google Finance

2013年Adidas推出了一款名為Energy Boost的產品,並在2015年推出現在極流行的Ultra Boost。Boost就是那款外形很像發泡膠粒的中底科技,很多人都讚穿上腳軟林林很舒服,但我不認為這足夠讓Adidas大爆發,況且有不少人吐糟穿Boost跑久了其實並不舒服。無可否認Boost從實用性上有一定競爭力,但難道Nike的Air Max,Asics的Gel在功能上會差那麼遠嗎? 我認為Boost的關鍵是這科技在外形上的scalability就遠勝其他科技。基本上Boost中底遠看就只是一塊白膠底,平平無奇但卻任何style都適用。從前的Adidas Originals系列的中底全都是沒甚麼功能可言的硬膠底,Boost的出現令到這個以"潮"為本的產品線可以大規模換上在功能上有一定競爭力的Boost,穿上去又型又舒服,食正athleisure的潮流。Adidas有另一種中底科技叫Bounce,基本都是同一道理。另外,knitted shoes的出現令鞋面款色更多變,更好配合Adidas本身就較強的設計能力。是有了這些科技的基礎,才能在甚麼marketing、Kanye West等做文章。何況Adidas的成功並不限於Yeezy,NMD等潮物,而是一個大範圍的成功。

其他品牌容易做到嗎? Nike的皇牌Air Max,為了要突顯那是一對Air Max,注定做出來的鞋是鞋底一大舊充滿科技感的氣墊,在外形上的可塑性遠不及Boost。Asics的Gel都是一樣,基本都會看到一大舊啫喱膠外露,不是人人受落。更不用提Asics跟很多日本公司一樣,迷戀自己的技術卻不抬頭看市場需求,很遲才真的推出一些在外形上稍具競爭力的鞋款。Nike有另一個科技叫Lunarlon,都是foam類的中底,理應能跟Boost有一個競爭,可惜很多人批評Lunarlon非常不耐用。

上月個人組合買入了一些Nike,其中一個原因是認為北美洲整個行業有見底跡象,另外是Nike新出的Epic React Flyknit,初步大家的評價相當不錯。我認為React的可塑性也很大,有機會能成為跟Boost一樣那麼scalable的平台。個人組合持倉極度向科技股傾斜,放入一些有一定信心的消費股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分散化策略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